• <tr id="00h51"><nobr id="00h51"><delect id="00h51"></delect></nobr></tr>
    <noscript id="00h51"><nobr id="00h51"></nobr></noscript>
      1. <tr id="00h51"><nobr id="00h51"></nobr></tr>

        <menuitem id="00h51"></menuitem>
            <code id="00h51"></code>
              <ins id="00h51"><video id="00h51"></video></ins>
              1. news

                企業資訊
                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至1985年,祁門紅茶廠曾經是中國最大的紅茶加工廠,生產設備約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全部從國外進口。


                最繁榮的時候,有將近4000人在這里揀茶、制茶,而那時,祁門全城也不過3萬人。

                祁門茶廠,曾經創下祁門歷史上三個三分之一:

                正式員工占全縣三分之一,稅收為全縣財政三分之一,產值為全縣工業產值三分之一。但1986年開始,隨著計劃經濟時代到來,祁門茶廠形勢急轉直下……


                微信圖片_2020060914073612.jpg


                祁門茶廠的風雨飄搖


                上午10點,天氣陰沉沉的,茶廠荒廢的辦公樓背后,85歲的曹繼豐拿著一把鋤頭,弓著身子,吃力地刨著自己開墾的菜園地,腳下的這塊地曾經是茶廠小花園。

                看著旁邊亂石瓦礫和堆滿雜物的花園亭子,曹繼豐老人一聲嘆息。解放后進入祁門茶廠一直沒有離開過,眼睜睜地看著廠子從紅火走向衰落,眼睜睜地看著廠房被推到,機器被切割。

                在那個時代,甚至連衛生紙廠里都發,基本不用自己花錢買什么東西,福利待遇特別好,誰都沒有想到會是這個結局?!霸摬鸬亩疾鹆?,只剩下這棟辦公樓、食堂和家屬區,醫療室已經被改成售樓部了?!?/span>

                微信圖片_2020060914073611.jpg

                在僅存的辦公樓立柱上遺留著落款2005年3月22日的一份致全體茶廠員工的公開信,盡管經歷10多年風風雨雨,字跡依然是那么清晰。從公開信的內容可以看出,當年茶廠員工對改制的難舍。

                就在這一年,安徽省祁門茶廠及所屬的平里茶葉初制廠面向社會公開拍賣,祁門茶廠、平里茶葉初制廠和著名的“祁山”牌商標花落浙商。

                微信圖片_2020060914073610.jpg

                當時,“祁山”牌商標被浙商使用,曾引起較大反響。但由于該商標不得自行轉讓,也不得在祁門縣以外地區從事生產經營,商標所有權仍屬祁門縣政府,一度曾經讓當地人看到振興祁紅的希望。未曾想,他們看中的并不是祁紅這個品牌,而是茶廠這塊土地。

                這座荒廢的辦公樓大廳的墻上,赫然遺留著“……逝世”白紙黑字的挽聯,盡管有些殘缺不全。曹繼豐老人說,這里已經成為茶廠老職工離世后在茶廠里最后一站,并且已經逐漸形成了習慣?!拔?5歲了,也快了?!?/span>


                微信圖片_202006091407369.jpg


                在距離荒廢的辦公樓不到200米的一棟老房子里,推開大門,涼氣逼人。6排棺木,上下兩層,整齊碼放著,這里曾經是茶廠最熱鬧的食堂區,現在卻存放著100多口茶廠老人的“壽材”。


                68歲的戴輝煌很快就找到自己和老伴壽材的存放位置。1971年進廠,戴輝煌至今還記得當初的樣子。在戴輝煌看來,老人們將壽材集中堆放在這里,不僅僅是因為當地的土葬風俗,還有是對老茶廠的懷念。但戴輝煌和老茶廠老人們更愿意看到的是祁紅重振雄風。


                微信圖片_202006091407368.jpg


                不喝紅茶的祁紅匠人


                天漸漸暗淡下來,在縣城S326道路兩邊各色廣告牌逐漸亮了起來,讓人應接不暇,內容都是不同品牌的紅茶。

                就在此刻,一輛裝載著茶葉青草的小貨車向路邊的廠房疾馳而去,這是幾十名采茶工從大山深處一天勞累采來的茶葉。而此刻,紅茶廠內,一群工人已經等待多時,青草必須盡快進入制作流程,這是保持茶葉清香的最基本要求。

                接下來是卸貨,然后是萎凋、揉捻、發酵、烘干等十幾個小時的初制程序后的茶葉,被稱為“紅毛茶”。然后,經過初抖、分篩、打袋、飄篩、撼篩、手揀、拼配、補火、勻堆等十幾道精制工序,一份真正的祁門紅茶才能完美呈現。

                比起初制的程序化,精制工序極其考驗手工,有的制茶人學了一輩子,也未必能全部把握精到,可能只掌握了其中的某幾道工序。

                像擅長審評拼配的閔宣文老人,了解廠里所有茶葉原料的來龍去脈,經他拼配過的茶葉,等級只升不降,能讓一批茶葉的滋味、口感和香氣都達到一個更高水平,而他66年的時間才練就“閔拼”的金字招牌。


                微信圖片_202006091407367.jpg

                平里老茶廠里,閔宣文老人遇到從事茶葉的晚輩。他們現在對閔宣文都很尊敬,特別是茶人。

                閔老說,“我們祁門茶廠的,做了一輩子紅茶,其實喝得很少,以前在廠里,要么喝大茶桶泡得紅茶梗,要么就喝幾毛錢一斤的炒青(一種簡單炒制的綠茶)”。究其原因,在上世紀50年代,中國用祁紅向蘇聯置換戰備物資,做茶不喝茶,全力支持國家,成為祁紅匠人們心口相傳的規矩。


                微信圖片_202006091407366.jpg

                閔宣文老人在平里茶廠的廠房里,十分空曠。老人說,這么多年,平里茶廠的布局依然沒有多少改變。

                老茶廠里,孩子們在玩耍。這一代孩子可能已經開始喝茶,但他們無法知道,自己腳下的這塊地,當年創造了怎樣的輝煌。

                浮沉興衰 銘記史冊


                祁門茶廠,中國最大的出口紅茶專業廠。在祁紅發展歷程的天空中,曾一度沒有星星,沒有月亮,只有這唯一的太陽,熠熠生輝,光芒萬丈。



                走進廠區,寬闊的馬路,高聳的樓房,整齊的車間,掩映在蔥郁的綠樹中,鳥語花香在空間彌漫,鮮醇的茶香更在空氣中流淌。機聲隆隆,人聲嗡嗡,生機和活力充斥著每一個角落。

                “放”時分,隨著清脆的電鈴敲響,工廠的大門立刻涌出嘩啦啦的人流,如同出閘的洪水,頃刻涌向馬路,塞滿路面。迎面而來的車停了,人阻住,路旁的攤販急忙拎起家什,逃到很遠。黑壓壓的人流,其中多半是婦女,裹挾著沸騰的人氣,喧囂的人聲,如浪頭朝縣南滾動,數十分鐘內,便射箭般填滿大街小巷,消失在千家萬戶中……

                這就是祁門茶廠,紅火時期的經典場面,風風雨雨走過了五十六年,每一寸光陰都有故事訴說。

                微信圖片_202006091407363.jpg


                回望歷史,祁門茶廠經歷了四個不凡的階段:

                1950~1959年為復蘇階段,百廢待興,篳路藍縷,改工藝,建廠房,一座新廠拔地而起;

                1960~1964年為低谷階段,受自然災害影響,產量下滑;

                1965~1985年為輝煌階段,工廠成為生產祁紅唯一廠家,祁門茶廠就是祁紅的化身,產量和工人數達到歷史最高水平,史無前例,成為經典時期:

                1986~2005年為回落階段,受體制和政策影響,資金、原料、市場等方面發生困難,工廠改組、改制,最后終結。

                五十多年的歲月,祁門茶廠經歷了手工制茶到機械制茶、從純粹生產型到生產銷售型的演變,生產祁紅十多萬噸,其中出口近八萬噸,質量長期穩定,出口合格率均為l00%,榮獲多項國家獎項和一個世界金獎。

                微信圖片_202006091407362.jpg

                五十多年的歲月,工廠完成多項重大的工藝改革,為提升祁紅生產技術作出卓越貢獻:

                1952三改腳踩揉捻為木桶揉捻成功,祁紅初制從此告別沿襲了近百年的落后揉捻方式;

                1954年手工制成精茶送京,定名為禮茶,以后年年送京。同時為國家制定完成外銷紅茶精制技術規程,豐富了中國紅茶的制茶學:

                1956年幫助茶農試建烘爐成功,從此結束毛茶賣“濕坯”歲月。

                1959年成功引進和安裝蘇聯的大型萎凋機、揉捻機和干燥機等全套初制設備,祁紅機械生產進人新時期;

                1974年完成精制工藝流程生產線,簡稱聯裝,設計年生產能力為5000屯,并投入使用。

                五十多年的歲月,先后有27次蘇聯茶葉專家來廠考察和實驗,另有波蘭、日本、英國、德國、澳大利亞等國友人來廠參觀,同時接納大量大中專學生實習。


                回望歷史,祁門茶廠自1949年從改良場剝離而出,成為專事生產出口祁紅的唯一廠家,到2005年拍賣一聲落錘,整體易主,滄海桑田,歷程非凡。

                創業之艱,奠定了在中國紅茶史中至高無上的地位;計劃經濟的大紅大紫,為國家作出卓越貢獻,市場經濟的艱辛,經受嚴峻考驗和挑戰。酸楚與甘甜,教訓與收獲,經驗與警示,成就與思考,自有來者公正評說。

                歷史不是過眼煙云,不會灰飛煙滅。祁門茶廠雖然終結,但屬于改革開放的必然,作為中國紅茶的一面旗幟,歷史將永遠記住她走過的歷程,史冊將永遠閃爍她炫目的光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