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當時,“祁山”牌商標被浙商使用,曾引起較大反響。但由于該商標不得自行轉讓,也不得在祁門縣以外地區從事生產經營,商標所有權仍屬祁門縣政府,一度曾經讓當地人看到振興祁紅的希望。未曾想,他們看中的并不是祁紅這個品牌,而是茶廠這塊土地。
這座荒廢的辦公樓大廳的墻上,赫然遺留著“……逝世”白紙黑字的挽聯,盡管有些殘缺不全。曹繼豐老人說,這里已經成為茶廠老職工離世后在茶廠里最后一站,并且已經逐漸形成了習慣?!拔?5歲了,也快了?!?/span>
閔老說,“我們祁門茶廠的,做了一輩子紅茶,其實喝得很少,以前在廠里,要么喝大茶桶泡得紅茶梗,要么就喝幾毛錢一斤的炒青(一種簡單炒制的綠茶)”。究其原因,在上世紀50年代,中國用祁紅向蘇聯置換戰備物資,做茶不喝茶,全力支持國家,成為祁紅匠人們心口相傳的規矩。
閔宣文老人在平里茶廠的廠房里,十分空曠。老人說,這么多年,平里茶廠的布局依然沒有多少改變。
浮沉興衰 銘記史冊
祁門茶廠,中國最大的出口紅茶專業廠。在祁紅發展歷程的天空中,曾一度沒有星星,沒有月亮,只有這唯一的太陽,熠熠生輝,光芒萬丈。
走進廠區,寬闊的馬路,高聳的樓房,整齊的車間,掩映在蔥郁的綠樹中,鳥語花香在空間彌漫,鮮醇的茶香更在空氣中流淌。機聲隆隆,人聲嗡嗡,生機和活力充斥著每一個角落。
“放揀”時分,隨著清脆的電鈴敲響,工廠的大門立刻涌出嘩啦啦的人流,如同出閘的洪水,頃刻間涌向馬路,塞滿路面。迎面而來的車停了,人阻住,路旁的攤販急忙拎起家什,逃到很遠。黑壓壓的人流,其中多半是婦女,裹挾著沸騰的人氣,喧囂的人聲,如浪頭朝縣南滾動,數十分鐘內,便射箭般填滿大街小巷,消失在千家萬戶中……
這就是祁門茶廠,紅火時期的經典場面,風風雨雨走過了五十六年,每一寸光陰都有故事訴說。
回望歷史,祁門茶廠經歷了四個不凡的階段:
1950~1959年為復蘇階段,百廢待興,篳路藍縷,改工藝,建廠房,一座新廠拔地而起;
1960~1964年為低谷階段,受自然災害影響,產量下滑;
1965~1985年為輝煌階段,工廠成為生產祁紅唯一廠家,祁門茶廠就是祁紅的化身,產量和工人數達到歷史最高水平,史無前例,成為經典時期:
1986~2005年為回落階段,受體制和政策影響,資金、原料、市場等方面發生困難,工廠改組、改制,最后終結。
五十多年的歲月,祁門茶廠經歷了手工制茶到機械制茶、從純粹生產型到生產銷售型的演變,生產祁紅十多萬噸,其中出口近八萬噸,質量長期穩定,出口合格率均為l00%,榮獲多項國家獎項和一個世界金獎。
五十多年的歲月,工廠完成多項重大的工藝改革,為提升祁紅生產技術作出卓越貢獻:
1952三改腳踩揉捻為木桶揉捻成功,祁紅初制從此告別沿襲了近百年的落后揉捻方式;
1954年手工制成精茶送京,定名為禮茶,以后年年送京。同時為國家制定完成外銷紅茶精制技術規程,豐富了中國紅茶的制茶學:
1956年幫助茶農試建烘爐成功,從此結束毛茶賣“濕坯”歲月。
1959年成功引進和安裝蘇聯的大型萎凋機、揉捻機和干燥機等全套初制設備,祁紅機械生產進人新時期;
1974年完成精制工藝流程生產線,簡稱聯裝,設計年生產能力為5000屯,并投入使用。
五十多年的歲月,先后有27次蘇聯茶葉專家來廠考察和實驗,另有波蘭、日本、英國、德國、澳大利亞等國友人來廠參觀,同時接納大量大中專學生實習。
回望歷史,祁門茶廠自1949年從改良場剝離而出,成為專事生產出口祁紅的唯一廠家,到2005年拍賣一聲落錘,整體易主,滄海桑田,歷程非凡。
創業之艱,奠定了在中國紅茶史中至高無上的地位;計劃經濟的大紅大紫,為國家作出卓越貢獻,市場經濟的艱辛,經受嚴峻考驗和挑戰。酸楚與甘甜,教訓與收獲,經驗與警示,成就與思考,自有來者公正評說。
歷史不是過眼煙云,不會灰飛煙滅。祁門茶廠雖然終結,但屬于改革開放的必然,作為中國紅茶的一面旗幟,歷史將永遠記住她走過的歷程,史冊將永遠閃爍她炫目的光芒。